教务处

成都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意见

浏览:      发布时间:2022-02-28




成大办〔202017


成都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意见


第一章

第一条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

第二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按照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总体部署,推动我校高水平课程建设

第三条 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三级五类一流课程体系,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推动一流专业建设。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获得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第二章 建设原则

第四条 建五大类金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建设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实践一流课程五大类金课,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第五条 分级建设全覆盖。依据专业定位和建设基础,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一流课程,注重发挥各级各类一流课程的品牌效应”“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让学生享有覆盖专业全课程体系的五大类型一流课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课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

第六条 强化育人引领。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七条 提升高阶性。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课程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改革方法与课程评价、学习支持与学习效果、建设措施及效果,高质量完成一流课程的建设目标与任务。

第八条 突出创新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建设,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建立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的过程评价制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

第九条 增加挑战度。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第三章 建设目标

第十条 学校紧紧围绕“六卓越一拔尖”、一流专业建设、高水平新工科建设、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目标任务,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计划建成一批质量高、校本特色鲜明的三级五类“金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推动课堂革命,助力学校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高质量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

第十一条 全校每个专业对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五年内建成校级五类“金课”每类至少1门,其中实践“金课”可根据实际情况学院共建共享1门,虚拟仿真“金课”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建设,确保每个专业建成涵盖专业核心课程的5门以上校级“金课”。五年内,校级“金课”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校级五类“金课”300门,在校级“金课”建设的基础上,择优打造省级一流课程30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


第四章 建设内容

第十二条 线上一流课程建设。紧跟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观念,以“互联网+”“智能+”等现代化教育为手段,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坚持开放共享、建以致用的原则,建设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

第十三条 线下一流课程建设。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建好线下一流课程,实现目标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的课堂革命。

第十四条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课程实际,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鼓励引进国家级一流课程资源或自建线上课程资源,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第十五条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重点支持解决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以及体现校本特色的项目。

第十六条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鼓励和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部分转化为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实践创新能力。重点支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第五章 管理与运行

第十七条 校级一流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遴选,经课程负责人申报、归属单位审核、专家评审、学校审定等程序确定立项建设。按照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一流本科课程相关规定,推进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第十八条 课程负责人应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其中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应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原则上由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校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原则上由讲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博士学位教师优先)。优先支持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流课程。

第十九条 一流课程建设实行归属单位统筹下的课程负责人责任制。课程归属单位是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把关审查,并对课程建设过程进行监管。课程负责人主要负责课程的建设、建设方案的制定与落实、经费预算与支出,课程年度检查与结题等日常管理工作。课程团队要强化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加强教学梯队建设。校级课程负责人因工作性质发生变化而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时,由所在单位提出变更申请,报教务处审批。

第二十条 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周期原则上3年,建设期内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建设任务。线上一流课程在完成结题验收后应持续运行不少于3年。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在完成结题验收后应在校内继续进行不少于3年的混合式教学,且每年至少完整运行1轮。凡立项的一流课程其建设和改革成果需在指定网站上集中展示和分享,且定期更新资源和数据。对于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课程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课程,将予以撤销。

第二十一条 在全国有影响力平台上线的课程,建议上线后首轮教学由各学院按照3倍教学工作量予以认定,第二轮及以后的教学由各学院按照2倍教学工作量予以认定。在学校教学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开课的课程,上线后首轮教学由各学院按照2倍教学工作量予以认定,第二轮及以后的教学由各学院按照1.5倍教学工作量予以认定。同一课程在多个平台上线,教学工作量不重复认定。

第二十二条 学校对立项的一流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教务处将定期开展年度检查、反馈预警、结题验收。对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一流课程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将予以撤销。被撤销的项目停止划拨建设经费,减少课程归属单位下一轮同类项目的立项比例,课程负责人两年内不得申请教学相关项目,项目组成员不得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情况时使用该项目。

第二十三条 成都大学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见附件)是课程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结题还须同时达到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

第二十四条 凡立项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须参加省级、国家级建设同类项目申报,未获得立项则下一年继续申请。

第六章 支持与保障

第二十五条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一流课程建设,按照立项等级、课程类型确定经费支持标准,经费支持由学校统一规划、整体预算;年度考核,分批拨付;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原则上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10-20/门,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5-10/门,校级一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2-5万元/门。

第二十六条 课程视频拍摄制作引入专业课程制作团队,全面承担课程视频录制、技术支持等工作,费用从课程建设经费中由学校统一扣除。

第二十七条 在全国有影响力平台上线的课程,学校追加相关建设经费支持,用于课程资源更新。


第七章

第二十八条 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内容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传播的内容,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由此产生的法律纠纷,课程建设团队独自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课程建设完成后,其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未经学校授权,课程不得转让或在校外使用。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 成都大学一流课程建设专项经费预算

2. 成都大学线上一流课程建设标准

3. 成都大学线下一流课程建设标准

4. 成都大学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建设标准

5. 成都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标准

6. 成都大学实践一流课程建设标准



附件1

成都大学一流课程建设专项经费预算

项目级别

拟建设数量

(个)

单个项目拟支持经费

(万元/个)

拟支持总额

(万元)

国家级一流课程

10

10-20/

150

省级一流课程

30

5-10/

225

校级一流课程

300

2-5/

750

合计(5年)

2020-2024

1125

备注:同一项目立项为不同层次项目,资助经费就高安排,不累加。即在建项目申报立项为其它更高层次项目后,停止相关项目未划拨的建设经费,项目总经费为最高层次的项目经费标准。


附件2

成都大学线上一流课程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 课程团队

1-1 课程负责人

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2

1-2 团队成员

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积极投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团队成员不少于5人。

2

2 课程教学设计

2-1 合理性

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4

2-2 方向性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与学新型关系,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

4

2-3 创新性

构建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课程知识体系科学,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方式合理,适合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

4

3 课程内容

3-1 思想性

坚持立德树人,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3-2科学性

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

4

3-3 安全性

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

否决性指标

4 课程资源

4-1 教学视频

每个教学视频时长建议5-15分钟左右,1门课教学视频不少于300分钟,建议300-600分钟。

13

课程负责人录制讲授本课程的视频时长不少于20%。画面中教师以中景和近景为主,要求人物和板书(或其他画面元素)同样清晰。录制环境应光线充足、安静,教师衣着整洁,采用普通话讲授(双语课程及外语类课程除外),语言清晰,板书清楚。

否决性指标

视频采用MP4格式,分辨率不低于720p1280×72016:9),画面清晰,曝光准确,色彩还原正确

5

视频声音和画面同步,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等缺陷,无明显失真、放音过冲、过弱。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解说声与现场声、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不出现繁体字、异体字(国家规定的除外)、错别字;字幕的字体、大小、色彩搭配、摆放位置、停留时间、出入屏方式力求与其他要素(画面、解说词、音乐)配合适当,不能破坏原有画面。

10

4-2 课程题库

每个教学视频建议配备测验题,非重复测验题目总数不少于150道(建议采用客观题为主)。建议增加开放式/非标准答案测验题、案例题等综合应用题。期末考试不少于2套试卷。

10

5 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

5-1 团队辅导

通过课程平台,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在线指导与测评。

有效支撑网络课堂互动的完整讨论话题。每周教学活动不少于2个讨论话题,讨论话题总数不少于20个。

有效支持课程过程化与个性化考核的测验及考试体系。开课期内不少于3次综合测试(含期末考试),每次综合测试比重建议不高于40%

15

5-2 学习者活动

学习者在线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充分,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自主式与协作式学习。

8

6 应用效果与影响

6-1 开放性

面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学习程度高。

5

6-2 课程本校应用情况

在本校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应用,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先进,教学质量高。

5

6-3 在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中应用共享情况

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应用效果好,社会影响力大,受益教师和学习者反馈、评价高。

5


附件3

成都大学线下一流课程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 总体要求

1-1 教学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

1-2 高水平

凸显专业办学的优势与特色,体现新工科、新文科或新医科的综合改革。

5

1-3 引领性

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突出学生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体现教学创新。

5

2 课程团队

2-1 负责人

师德好,具有高级职称,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先进,注重教改研究。

5

2-2 团队

师德好,专业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具有实践背景,教学研究经历丰富。

5

3 课程目标

3-1支撑性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建构目标有机融合,具有明确对毕业要求的二级支撑指标体系,注重思维训练与高阶知识、高阶能力的培养。

5

3-2融合性

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创业融合的培养

5

4 教学内容

4-1 思想性

落实立德树人,发挥价值塑造作用,将课程育人有效落实在课堂学习、课程作业、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中。

5

4-2 创新性

具有学科专业前沿性,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实现,体现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新应用,具有学科交叉属性、学术属性和创新属性。

5

4-3 挑战性

具有国际视野,设有挑战性学习任务,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或实际问题能力。

5

5 教学设计

5-1 课堂教学模式

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合作式、研讨式、案例式、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5

5-2 信息化

应用智慧教学工具,推进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5

5-3 综合性

设有综合性、创新性、协作式的课程项目或大作业,促进学生课内外结合学习。

5

5-4 指导

建有课程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标准规范、案例、文献、习题等拓展性学习资料;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开展辅导、指导、讨论等活动。

5

6 课程考核

6-1 过程性

注重过程考核和评价,突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过程考核占比不低于50%,形式不少于4种(出勤不能作为考核成绩)。

5

6-2 开放性

结课考核方式合理,需设置一定量的非标准答案试题、工程伦理试题等;针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开展课程考核分析。

5

7 学习效果

7-1 互动性

课程应改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形成对话课堂,将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高,使知识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交流与互动。

5

7-2 质量评价

学生对课程满意度高,近2年教学质量网评平均成绩处于所在学院前40%

5

8 课程评价

8-1 达成度

基于OBE理念,完成课程自我评估,具有完整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达成度总评成绩及及格率高于70%

5

8-2教学评价

课程应采用发展性评价,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5



附件4

成都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 课程团队

1-1 课程负责人

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5

1-2 团队成员

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团队教师有线上课程建设经验,积极投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

5

2 课程教学设计

2-1高阶性

课程教学设计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10

2-2 创新性

课程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10

2-3 挑战度

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10

3 课程内容

3-1 思想性

坚持立德树人,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3-2科学性

课程内容规范完整,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反映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

5

4 课程资源

4-1 教学视频(自建线上课程适用)

1学分不少于8个教学视频,每个教学视频时长建议5-15分钟。同时教学视频还需能够支撑线上教学学时数,1学时不少于2个视频。

10

4-2 引进资源(引进线上课程适用)

所选用的线上课程资源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

否决性指标

4-3 题库建设

必须在在线学习中心自建有一定创新性或挑战性的配套测验题,每个教学模块须增加开放式/非标准答案测验题、案例题、讨论题等综合应用题,每学分不少于2个综合应用题。

10

5 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

5-1 团队服务

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指导与测评。线上辅导互动、答疑时间不得少于线上分配学时。

有效支撑课堂互动的完整讨论话题。每周教学活动不少于2个讨论话题,每个教学模块不少于2个测验题,学期内不少于2次综合测试。

10

5-2 学习者活动

课堂教学过程响应度高,师生互动充分。

5

5-3 授课安排

安排教学任务,必须明确线上、线下教学进程安排的具体周次,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第一次授课须安排在实体教室进行,由主讲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教学安排、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及考核要求等。

否决性指标

6 应用效果与影响

6-1 质量评价

2年内的课程教学评教结论为良好及以上,且教学质量网评平均成绩处于所在学院前60%

5

6-2 课程应用情况

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结合,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

6-3 持续改进情况

课程根据教学效果反馈,对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考试、答疑等进行持续改进。

5



附件5

成都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 项目要求

1-1 规范性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对学生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同实施,能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应坚持能实不虚,支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至少满足2个课时的实验教学需求,学生实验操作步骤须不少于10步。

10

1-2 先进性

能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10

2 项目背景

2-1 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

5

2-2 需求导向

紧密适应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原理准确、内容紧凑、时长合理、难度适宜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5

3 项目内容

3-1 多样化

实行基于问题、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

10

3-2项目呈现

创新实验教学项目资源呈现方式,注重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介促进教学准备、线上讨论、线下交流。

10

3-3 项目考核

提供实验项目配套的考核评价措施,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在线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随堂测验、阶段考试、实验报告等。

5

4 研发技术

4-1 技术性

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内容为目标,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超级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

10

4-2 可靠性

注重对学生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护,切实保障学生健康。

5

5 持续运行

5-1 有效性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接入实验教学项目的运行需求,搭建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和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运行平台。互联网网络链接地址直接指向实验项目,确保所承诺的并发数以内网络实验请求及时响应和对超过并发数的实验请求提供排队提示服务。

10

5-2 安全性

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注重对相关实验教学项目自有或共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对学生个人信息等的保护,严格遵守我国教育、知识产权、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基本安全责任。

否决性指标

6 教学团队

6-1 项目负责人

师德高尚、热爱教学,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在推进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头作用。

5

6-2 团队成员

组建有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能积极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研发与教学实践。

5

7 项目共享

7-1 开放服务

项目被认定后校内永久免费开放服务,1年内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并提供教学服务,1年后至3年内免费开放服务内容不少于50%3年后免费开放服务内容不少于30%

10



附件6

成都大学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分值

1 总体要求

1-1建设目标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5

1-2建设要求

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5

2 课程团队

2-1 课程负责人

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实践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

5

2-2 课程团队

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背景,实践教学研究经历丰富。具有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实践项目经验。

5

3 教学设计

3-1高阶性

课程教学设计包含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

5

3-2创新性

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并持续更新,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合理设计授课和学习的各个环节。

5

3-3挑战度

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发挥潜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拓展应用,培养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5

4 课程内容

4-1 思想性

课程内容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价值塑造作用,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

4-2 科学性

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注重社会实践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有成体系的理论和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70%以上。

10

4-3 融合性

课程内容要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突出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相结合,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

10

4-4主体性

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10

5. 教学成效

(项目结题要求至少满足其中2条)

5-1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1项。

5

5-2 学科竞赛获奖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10项或国家级奖励5项。

5

5-3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

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5项或获得国家级项目立项2项。

5

5-4 论文发表及专利

指导学生通过参加实践项目以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核心期刊1篇或普通期刊3篇,或取得项目发明专利1项。

5

5-5 其他实践项目

组织学生参加其他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实践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5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