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推进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建设,9月22日上午,围绕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建设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所属的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美术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邀请政府、企业负责人和行业专家进行论证,校长周激流,副校长柯玲、唐毅谦出席,旅游文化产业学院院长诸丹主持论证会。
为适应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资源的高度融合,我校在整合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和文新学院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此次特别邀请了成都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文化局、四川广电集团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和四川旅游集团饭店、成都博瑞梦工厂等企业界代表等共14人参加论证会,他们受聘为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为我校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思路进行论证。
唐毅谦在发言中,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向专家们简要阐述了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建设思路是“要整合政府、企业和学校三大资源,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探索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同时介绍了学校开展的大专业平台建设的特点和内容。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练红宇就我校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建设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保障措施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以及实验班建设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专家们就此展开了讨论。
讨论中,专家们对我校利用大专业平台建设,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表示赞赏,认为这有助于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成都大学“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在建设过程突破了学校原有的师资配给办法,实现了资源共享,也将社会新资源融合其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成才提供保障。在培养过程中,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也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专家们在论证过程中,也对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认为要以政府引头,把企业和学校紧密衔接;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性,将实践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培养全面性人才;学生两年半的理论学习时间可考虑缩短为两年,提前学生的实训时间,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汪邦军认为,“文化创意大专业是未来发展最具潜力的产业。要针对需求培养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他还就学生的学习、教师资源开发、与龙泉驿区及十陵街道的密切合作、课程设置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专家组组长、成都市旅游局副局长母涛综合了14位专家的论证意见后宣读了论证结论,该结论充分肯定了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的构架思路、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环节安排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该结论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14位专家一致同意该结论。
周激流为专家组成员颁发聘书并致辞,感谢专家们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心和指导,指出今天的行业专家论证为我校下一步推进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推动校、地、企的合作。他希望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的各单位通力合作,推动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