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设置
部门介绍
岗位职责
部门领导
科室人员
管理文件
教学建设
综合管理
质量评估
实践教学
招生考试
教学运行
学籍学位
教材工作
办事流程
教学建设
综合管理
质量评估
实践教学
招生考试
教学运行
学籍学位
教材管理
资料下载
常用表格
常用工具
教学大纲
招生咨询
学科竞赛
通知新闻
成果展示
学校主页
凸显实践应用特色 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四“平台”负责人谈创新人才培养
浏览: 发布时间:2010-06-17
编者按:毫无疑问,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为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自然也应成为高等学校办学永恒的主题,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命题。如果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是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则着眼于构建一个确保实现人才培养定位的科学、高效培养模式。只有抓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龙头,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人才培养的科学、系统体系,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才可能最终实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供需脱节,是众多高校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新课题。针对这一突出问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都应该以时代、社会需求为标杆,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变革人才培养理念,重构人才培养模式。近期,学校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是希望藉此探索、描绘出成大人才培养的科学路径。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理念,一场遍及全校师生的变革之大幕已然拉开。
起:东方风来满眼春 时不我待从头越
“在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当然应该牢牢把握机遇,把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与成都经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成都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自己。”
成都,一座共和国西部的经济文化重镇,素有“天府之国”美誉;成都,一座拥千万人口、年GDP近5千亿的特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被多家媒体冠以“第四城”、“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之称号。
就在这颗“西部之心”的飞跃发展中,作为成都“独生子”的成都大学,也迎来了难得的跨越式发展机遇。如何办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型大学,如何培养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销对路”的“成大造”人才,自然成了学校与各院系、教师与学生都在认真思索、积极探求的一个重要命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提出构建文化创意、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四大平台,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而提升办学质量,打造成大品牌。
“成都的汽车产业基地就在龙泉,学校坐落在这个宝地,我们怎么能不做点什么呢?”汽车产业平台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工业制造学院党总支书记李俭这样反问记者。事实如此,汽车产业是四川工业重点培育的潜力产业之一,成都市已将汽车产业作为今后10到20年长期发展的战略产业。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成都汽车产业年产值均达千亿,占成都GDP近四分之一。这自然为我校汽车产业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机械、汽车制造、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成都重点发展的几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的发展同样令人侧目,去年产值约1500亿。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校电子信息平台的建设理当顺势而起,有所作为。电子信息平台“掌门人”、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汪令江认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所需人才数量大,层次丰富,这为我校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诸多机遇。他说:“在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方面,有10多个专业都与这个产业密切相关,这些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形势良好,但距企业所需,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大势,努力搭好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这趟快车。”
生物医药平台“掌门人”、生物产业学院苟小军院长亦有此感,“近年来,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和医护学院积极整合,共同培育生物产业学院的产业化、工程化人才和医护学院的临床性人才,努力探索生物医药类创新性人才培养。”
如果说前三个平台,更多着眼于密切结合成都硬实力建设,那么,文化创意平台则更多服务于成都软实力的增进。成都提出要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文化创意自然大有可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都市将在十陵建立一个41平方公里的“成都市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这是成都市创建田园城市的重大举措之一。这个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定位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这为我校文化创意平台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因此,顺应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我校文化创意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地,创意人才交流和培养基地。
“文化创意平台建设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依托现有三个学院师资力量,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主动对接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心’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寻找产业发展契机,努力发展成为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思想库’、‘研发中心’、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文化创意平台“掌门人”、旅游文化产业学院院长诸丹说,这就是文化创意平台建设的背景和目标。
承:江汉春风起 冰霜昨夜除
“构建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办学机制,培养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俱备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满足当前社会更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实现人才培养‘产销两旺’的必然选择。”
“毕业生大量富余和企业人才需求无法满足的矛盾日益明显,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建设就是要整合学校的有效资源,结合社会、政府、企业的‘四方’之力,培养出能就业,好就业的学生。”汪令江认为,当前众多普通高校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促使学校、院系必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变革。
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于没有机会融入实际操作,不明白现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成都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城市大学,培养的学生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结合自身平台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汽车产业平台拟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李俭介绍说,“企业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高校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各自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做好个性化培养规划,力争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企业直接应用。”
平台建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将一些实践环节直接交给企业,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接触实际的生产、经营,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如为企业定点培养从汽车设计、制造到汽车销售、维修、美容、金融等人才;与相关汽车企业联合成立汽车技术研究所,共同研究汽车关键技术和开发关键零部件,为汽车企业提供科研支持;与相关企业共同组建汽车培训中心,在满足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为企业提供在职员工的再培训。到目前为止,工业制造学院已与龙泉区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研讨,组建了专门的机构和指定了相应的负责人,全力推进汽车产业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在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方面,已基本形成校企联合办学的新理念,相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已初步成形。
就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苟小军表示感同身受。但是,他强调因平台建设刚起步,很多改革措施尚处于设想阶段。就平台未来发展蓝图,他一一道来:为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物医药平台预计面向学校现有制药工程、药学、护理、生物工程等八个本科专业学生,将在实验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创新,努力建设成覆盖生物类、化学类、药学类及医护类的生物医药基础实验教学基地。“前不久,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划归我校作为附属医院,这为生物医药平台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践环境。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谈及此处,他喜上眉梢。
与前三个平台不同,主攻软实力的文化创意平台建设更注重理念与创意型实践人才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文化创意的实践上更进一步?诸丹说,文化创意平台的老师们将积多年教学经验,密切结合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创新出一套有成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出以培养高素质旅游创意型人才目标为核心,成熟的‘一心三翼五双’人才培养模式。”诸丹强调,平台建设将改知识灌输为创意思维培养,通过创意园区及产业为学生提供创意策划实战。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课程体系改革也将应需而变。根据规划,文化创意平台建设初步设想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创意思维培养为出发点,在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上,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让学生经过低年级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习。
转:桃李迎春向阳开 百般红紫斗芳菲
“建立起‘双师型’师资队伍,就是要充分发挥学院老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互动优势,为学生就业谋福利。”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是此次人才改革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四个平台都涉及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缺一不可,否则人才培养就必然和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李俭说,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汽车平台建设中,将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去,给学生带来生产和经营一线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情况;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科研、生产中去,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为企业解决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推广。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将是来源于企业科技开发、生产实践的实际课题,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在学校、工厂和研究院相结合的工程环境中进行;甚至,答辩委员会也将由教师、技术人员、研究院科研人员共同组成。
“由于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且与学生自身的就业方向挂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磨练自己,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必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李俭说,这样的模式,对老师、学生、学院都有益,毕业生就业自然也会获得更多机会。
就此,诸丹也详细阐释了文化创意平台在“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上,将采取的措施。他说:“我们文化创意平台将重点实现多重角色的演绎教学,切实实现教育的‘面向性’”。
他解释说,“文化创意”大专业平台上有四类人具有双重身份:教师既是平台的专业教师,也是平台上创业园区的骨干;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或者专家既是“官”,也是平台的教师;企业领导或优秀技术人才既是行业的行家,也是平台的教师;学生既是大专业下的学习者,也是平台产业参与者。这种多重角色在大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融合,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意设计、创意实战参与的能力培养得到落实,将切实实现教育的五个“面向性”。 他强调:“聘请校内多个学院高水平教师或校外具有业界顶尖水品的知名设计师、艺术家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使大专业下的学生均能共享优秀教师资源。不仅让学生有机会聆听到有实践经验的老师的切身之谈,增进学生对于实际工作的认知,也为老师提供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不再是过去的‘纸上谈兵’。”
合:东风佳期如约来 运筹帷幄好远航
“有了这样一个大平台的支撑,我们相信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开展上,都将获得长足进展。”
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得到锻炼,实训基地必不可少。“要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主动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实训实验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有这样的机会真正走到企业中去。不能重蹈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覆辙。”李俭认为,汽车产业平台建设在与成都市汽车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中,学生实践实训欠缺的问题有望迎刃而解。
“要建立集智能传感、系统控制、网络通讯及软件应用于一体的信息化控制工程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这个平台具有系统性、工程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建立一个能实际运行的环境。预想一经提出后,很多企业都很有兴趣。很多集成商,产品供应商纷纷表示愿意参与这样一个平台的建设。”汪令江说,这样一个有大量软硬件支撑的平台一经建立,学生实训实践难题的解决自然也就会水到渠成。他说,方案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政府、社会、企业的高度关注、支持与参与,初步预计投资2000多万搭建实训平台,其中社会企业投资将占二分之一左右,政府投资四分之一左右,学校自投四分之一即可。
平台建设将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产业环境,也为开展科研和提高应用项目开发和研究,以及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试验环境。文化创意平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就正在花大力气,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设方案,设想规划建立创意文化产业大楼,选用一层作为创意教室集群,其他楼层供其他创意模块使用。
讲到此,负责人诸丹有些兴奋地描绘着这样一幅蓝图:“在创意文化大楼里,我们预计建立创意工厂。这个工厂包括多个创意车间,车间可以是独立的,也可是一体的,便于软硬件资源的统筹使用。根据专业设置,将为每个专业设置相应的创意空间或创作室,每个空间或创作室具有与专业相配套的设备,并能根据专业老师的需要进行房间分隔,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实验单元。”
他说,根据平台建设初步规划,还将在创意产业大楼底层设置创意展示区,力争产生聚集效应,将来如有可能,还将在紧邻外环高速绿化带旁建立成都大学创意展览馆,其中或将包含许燎源陈列馆和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作品陈列馆。他们的规划中,创意产业大楼的顶层将建设创意沙龙,内设触发式的演播区、思维碰撞的主题讨论区和自助式的自由交流区;设有主题酒吧、茶吧、雅趣棋院、文化沙龙、主题餐吧等区域。
对于创意大楼这种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性质的大胆规划设计,诸丹表示,对其发展充满信心。他说:“通过整合我校文化创意学科专业优势和成都产业发展优势,园区建设定将有所成就。我们将预留50%的空间,吸引外来优秀企业入驻。这样的环境中训练、培养出来的文化创意‘成大造’专业人才,也一定能在成都相关产业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