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探索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基层教学组织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学校依托“数智教学平台”对基层教学组织和虚拟教研室实行统一线上管理。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通过“数智教学平台”实现教研活动线上化、资源共建共享化、考核管理数据化,全面提升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效率,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学质量提升。
二、主要任务与要求
(一)教研活动常态化
1. 例会制度
原则上各教研室每两周组织1次集体教研活动(本学期累计≥6次),活动专题可涵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竞赛、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等多个方面。其中:
必选主题:1、集体备课(学期≥1次)、2、新老教师交流(学期≥1次)、3、对外发布活动交流(学期≥1次)、4、集体课堂观摩(学期≥1次)。
特色自选主题:课程思政建设、审核评估整改、毕业论文抽检、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工智能+"教学改革、教学大纲修订、知识图谱构建、专业认证推进、智慧教学实践等。鼓励各教研室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创新主题形式。
2. 开放教研制度
为了增进校际、院际交流并展示教学成果,学校定于5月第三周、10月第四周举办教研室校园开放周活动。活动内容包括:
(1)教学示范课:遴选3-5门优质课程进行公开教学,其中至少包含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
(2)教学研讨会:设置"新工科/新文科建设""AI+教学创新"等专题论坛。
(3)建立跨校际联盟机制,每次开放日应邀请至少2所省内外高校教师参与。
活动形式可采用线下或线上线下结合,学术会议可通过泛雅课堂平台开展(不受时间限制)。 活动结束后,需在平台提交活动记录(含时间、主题、内容及成果),并上传相关文档(PDF/doc/docx格式)。
3. 集体备课制度
针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疑点,由教研室主任发起集体备课活动,教学院长需参与指导。备课资源(教案、研讨记录等)上传至平台“共建资源”模块,供全体教师共享与学习。
4. 试讲制度
对本学期新开课教师或首次承担本科教学的青年教师需在学院通过试讲评议,经教学院长审批后方可开课。试讲材料(视频、评议表)需上传至平台。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提升
1. 听课制度
各学院每学期需组织教师开展至少 1 次相互听课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观摩课。活动需在平台创建并发布听课会议,录制课程视频上传至“共建资源”模块,方便教师回放学习,促进教学经验交流。
2. 观摩交流
线下教研活动可生成会议ID码,通过平台推送至相关教师群组,扩大参与覆盖面。
(三)检查考核与资源归档
1. 检查
教研室主任需每学期开展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平台统计模块将自动生成教研活动数据(频次、资源量、成果产出等),为教学检查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
年末各组织需召开考核会议,依据年初计划与平台数据生成考核报告。
2. 文件归档制度
教研活动档案(研讨记录、听课评价表等)应以文档格式上传至平台;教研成果(如教材、论文、证书等)需按PDF/doc/docx或图片格式(.jpg/.png)分类归档。
(四) 考核评估机制
(1)建立"优秀教学基层组织"年度评选机制(拟于近期发布《优秀教学基层组织评选标准(征求意见稿)》),重点考察基层教学单位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成效,激励各教研室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实施省级虚拟教研室重点培育工程,遴选5-8个基础条件好、改革意愿强的基层教研室,按照"一院一特色"原则制定个性化建设方案,推动虚拟教研室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3)将平台数据全面纳入学院年度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的有效推进。
三、平台使用要求
1. 操作指引
教研室主任及成员分别按照《虚拟教研室主任操作手册》(附件1)、《虚拟教研室成员操作手册》(附件2)进行操作,做好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另附有数智·教学平台操作视频,请各学院教务办在教务管理群自行下载。
2. 数据记录
所有教研活动须在平台发布并记录,未录入平台的活动不计入考核统计。
3. 时间节点
每月最后一周,教务处将检查各组织平台数据更新情况,并定期通报进展,督促各教研室按时完成平台数据更新工作。
四、其他事项
平台位置:数智教学平台-教学个人空间-数智教研室。
请各学院高度重视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工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确保教研活动规范开展、成果高效转化,共同推进学校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
附件:
1. 虚拟教研室主任操作手册
2. 虚拟教研室成员操作手册
(联系人:董老师;联系电话:028-84616016)
成都大学教务处
2025年3月26日